原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揣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意思是人如果过于杰出,必然遭到各方面的打击。 苏轼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很好的诠释。苏轼是个悲剧人物,他重气节、有志向,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
21岁便中进士,可是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风波之中。 苏轼做主簿、通判一类地方官的时候,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为反对新法,苏轼写了几篇文章,如《商鞅论》、《拟进士廷试策》,或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借题发挥、旁敲侧击,而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则是公开地全面攻击新法了。
王安石是敬重苏轼的,认为苏轼“乃当今奇才”。但政见的不同使其在皇上问“可用苏轼时”,王安石说:“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苏轼”。苏轼也感到京城难待,便再三请求外调。之后几年,他做过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被罢相,严肃的政治斗争部分地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和报复。
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C3 谏官李定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过了七年,司马光上台,苏轼既未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敌意,又不满司马光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于是旧党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个王安石,他在旧党中也无法容身,于是又请求外调。
后来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苏轼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被一贬再贬,从惠州到海南岛,后死在遇赦北归的途中。 苏轼一生的遭际:一是在于他敢讲真话,他自称“言必中当世之过”,说自己作文“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二是小人作怪。苏轼才华过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众必非之”。
苏轼最终成了小人们口诛笔伐的牺牲品。
是什么意思?木秀于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6-13 11:43责任编辑:薛小东关键词:
知识推荐
- 和凤凰男的婚姻大多怎样(凤凰男的婚姻多半不幸)
- 地暖管材质有哪些?有什么区别?
- 家里电线烧了如何处理
- 交房和入住意思一样吗(上房和交房是一个意思吗)
- 崩坏3体验服怎么申请(崩坏3体验服怎么申请)
- 麻神wiz为啥叫麻神
- 东风日产蓝鸟2023款怎么样了 日产蓝鸟全部车型
- 彼岸花的花语是什么可以养家里吗 白色彼岸花的真正花语是什么
- 青苹果竹芋的花语
- 全球最富的人有多少钱
- 水培竹子叶子发黄是什么原因(水培文竹叶子发黄是什么原因)
- windows10自动关机设置重启后会取消嘛(windows10自动关机设置)
- 上汽大众电话人工服务24小时是多少(安康上汽大众售后服务电话)
- 怎么我的DNF组队刷老掉,根本就不能组队了,为什么啊啊?我今天在
- 电脑大写键盘怎么打开(电脑键盘锁住了怎么解锁)
- 远古最大的蜻蜓有多大(巨脉蜻蜓翼展高达75厘米)
- 盘点关于创新的四字词语(关于创新的四字词语)
- 毕加索最恐怖的一张画是什么(大师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