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25个学生23个班干部,只有两个是“平民”——近日,一位家长的微博吐槽引发热议。据报道,这位家长还专门去找老师,最终为孩子谋了个“领读员”的“官职”。
官僚习气蔓延到小学校园?一时间,舆论忧心忡忡。尤其是近段时间某高校学生会“不喊学长要喊主席”、某小学学生分发零食拉选票等新闻屡有曝光,更让大家对“学生官”异常敏感。
警惕孩子浸染劣习实属必要,不过若上纲上线,对“25个学生24个班干”口诛笔伐,则有些太过紧张。其实,只要看看这些孩子的“官职”,恐怕就会释然。值日班长、轮值组长、黑板美容师、路队长、图书小管家……除了成年人熟悉的“两道杠”“三道杠”,很多新岗位远不是惯性思维里的“学生官”,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者”。
硬要拿“官”的概念来套孩子们的职务,着实太过狭隘。与其说这是让“大家都来当官”,不如说是在给更多孩子以参与感。现如今,对于孩子的培养,社会上各种理念众说纷纭,但一个初步的共识是:不能局限于知识的简单积累,必须推动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以此观之,给孩子们一些展示平台,不失为一种探索。在引导同学们遵守纪律的过程中,在分发整理班级图书的工作中,在认认真真擦黑板的“履职”中,孩子们对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处理冲突能力都会有具象的体悟。通过实践的磨合,犹如白纸一般的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也会丰富起来。
此“官”非彼“官”,成年人神经敏感,更多是基于自己社会生活的不良体验作出的判断。但进入到孩童世界便会发现,情况远没有那么庸俗势利。只要孩子没有偏离“服务同学”“锻炼能力”的主轴,尚未出现“早熟的校园官僚”,大可放开手让他们多探索、多历练。
让这种“福利”多起来,让校园“官职”流动起来,何尝不是对最大多数孩子的爱护和激励。尤其这一代儿童,大多在精心呵护下长大,创造条件、拓展空间,让更多孩子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本身也是教育的进步。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壤,适度引导、清理杂草,让其尽情伸展枝桠。多提供点机会,助力孩子们绽放各自的精彩,这样的探索可以更多。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