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人进步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知识园地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校园读书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园地

北宋慢词长调 宋人的长调和慢词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6-13 11:27责任编辑:薛小东关键词:北宋

网友提问:

宋人的长调和慢词都有哪些?

优质回答:

在说宋词的长调和慢词之前,需要先弄清二者的概念,之后再看成就。长调就是慢词吗?

有学者认为,长调就是慢词,慢词一般都是长调。唐宋时期,没有“长调”、“中调”之分,到明清时期才出现这样的划分。明人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将分类编排的旧本改为按调编排的新本,将词重新分为长调、中调、小令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初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肯定了这一分类法,于是,这种分法在清代更为盛行,造成往将慢词与长调等同了起来。实际上,早在清代,万树就在《词律·凡例》中驳斥了这种分法,他认为这种分法死板,并不能做为依据,而他的看法也得到了《四库全书》的认可。但是直到今天,仍有学者依旧认同这种分法。

慢词曲调较长、字数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长调都是慢词。词调的“慢”与“急”是依据其音乐节拍的缓慢或急促来区分的,与字数没有必然联系。乐曲的节奏放慢之后一般说来曲调要变长、字数要多。

提到慢词,不得不提下小令。小令是指体制较小、字数较少,是词中与引、近、慢相区别的一种体制。总得来说,令是小令,引和近相当于中调,而慢词是长调。小令最早源于唐代的酒令,到宋代将词分为令和慢两大类。也就是说小令和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也是宋词中最常用的曲调样式。小令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而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这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词谱》卷十称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词源》卷下说:“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曳,有大顿、小顿、大住、小住、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

小令的体制短小,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能够满足作者更多的感情表达。慢词的出现晚于小令,但是慢词得到了宋代词人柳永的大力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与小令这两种体式在词坛上平分秋色。如柳永的慢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词长调和慢词的成就?首推柳永

在长调和慢词的成就上,当属柳永,与柳永同时的还有张先、晏殊和欧阳修。张先写了十七首,晏殊写了三首,欧阳修写了十三首,而柳永一人写了八十七首。可以说,柳永一人开启了之后的慢词热。

慢词的创作,文人很少涉足,张先开始写慢词,也是以令词为主。而柳永则不同,他以售词谋生,写得多是“市井新声”,采用慢词更能充分表达个人的情感。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创立俚俗词派和大量填写慢词。

为什么花间和晚唐五代不写长调,只写小令?那是因为有些诗人文士不识乐律,一般他们不敢写长调,只能填小令。小令跟诗比较接近,而长调的乐律相对复杂。但是柳永和正统文人不一样,他仕途不畅,寄情于秦楼楚馆,对乐律特别熟悉,这也是他开启慢词之风得天独厚的条件之所在。他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主要是由于他走的是“市民文学”的路线,写得是城市之貌和市民生活,形式直率,语句通俗,曲调多变,所以深得市民喜爱。

还有就是当时北宋的城市经济繁荣,娱乐业发展较快,词这种起源于酒宴的文学样式,更为大众所爱。再加上柳永自身进仕无望,投其所好,极力按市民的口味创作,使他的慢词成为宋代俗词的典型代表。

柳永对词体的发展 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大量的创作了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小令独尊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一同成为主要的创作体式。在“创调之才”方面,论创调和用调之多,两宋词人中,柳永堪称第一。再加上,他的词调多为长调,这也大大拓展了词体的表现空间和艺术风格。

柳永写慢词的方法一是“变旧声作新声”(李清照《词论》),即将晚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小令扩展字数成为慢词,如《乐章集》中的《木兰花》、《浪淘沙》、《长相思》等,全由小令变为慢词。二是采用市井歌曲创制新调。柳永用词晓畅,音律谐婉,擅用俗语,多写歌妓舞女,常以羁旅之思填词,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柳永以其大量富有个性的慢词创作,标志着宋词走向了成熟。因此,柳永成为北宋前期成就最高的词人。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由于三点原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喜爱:

其一、语言俚俗浅近,易于被接受。

柳永词首先被民间下层以及边疆汉文化修养层次较低的少数民族所喜闻乐见,

《避暑录话》卷下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就说明了其受欢迎的普遍程度。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柳词“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

即使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和社会上层,虽然口头上和理智上表示反对,现实中也掩饰不住对柳词的喜爱。仁宗在人前人后的两套作为,以及晏殊、苏轼等事实上是熟读了柳词后,却加以贬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大量创制新调,符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李清照《词论》说: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

在艺术欣赏方面,人们的审美心理永远是“喜新厌旧”的。最动听迷人、流行一时的乐曲也要逐渐被新兴的音乐所替代,柳永“新声”的出现,正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

其三、“艳冶”的话题,迎合了人们的性心理。

男女性爱出自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也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这类题材的作品便受到了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时代的读者的普遍欢迎。尤其是宋代都市经济繁荣之后,出现了一个古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由中下层官员及家属与仆人、衙门吏卒、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城市贫民等组成,他们在工作闲暇、茶余饭后需要精神调剂,需要娱乐享受,而这个阶层平日最大最多的娱乐方式就是赤裸裸地谈论“性”话题。柳永词因此深得他们的喜爱,趋之若鹜。

二推秦观

秦观,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黄庭坚、张耒(lěi)、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情兼师友,关系密切,政治上的挫折把他们牵连在一起,秦观因此而终生不幸。秦观一生,大致是在不得意中度过。晚年屡遭贬逐,经常在各地漂流,处境凄切,前途黯淡。

他对小令和慢词都很擅长,主要继承了柳永的词风。 与柳永的词相比,他的词剔除了世俗的一面,格调转向高雅;在表现手法上,改变了柳永一味铺叙的习惯,加入了小令借景言情、比兴含蓄的手法,使词作摇曳生姿,比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驻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离别的场景和情绪。

秦观为人多愁善感,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词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恨、苦等字,因此他的词充满着泪水盈盈的愁绪,被人称为“婉约正宗”。这种愁绪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秦观对人生尚抱积极之念,其愁多是一种委婉轻微的闲愁和轻愁。但是到了后期,秦观词中的愁一变为江海般深重的苦愁和深愁。《八六子》也是他的一首代表作: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睛。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秦观的文学创作活动离柳永已有数十年时间,但他深受柳永词风影响,沿着柳永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其慢词创作也成绩斐然。作为继柳永之后的慢词大家。他的词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词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秦观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和南宋雅词作家。

三推周邦彦

周邦彦词语言典雅精工,多创新调,因此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他的词作在题材选择、意象组织上与柳永接近,多以繁密的意象群来写风月艳情和羁旅愁恨,但不像柳词的直露式描写,而是较为含蓄淡雅。

周邦彦擅长小令和慢词的创作,但他的成就主要还在慢词方面。慢词的写作,由柳永最先开拓,以后秦观等人又加以发展,到周邦彦时,周邦彦将他们的手法融会贯通,进一步予以深化。 比如《六丑·蔷薇谢后作》就抒发了作者伤春、惜逝之情,层层铺叙,步步转折,是周邦彦咏物词的名作之一。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坠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囗。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柳永讲究铺叙,往往一览无余,而周邦彦极其注重词的整体结构。他作词的手法极其严密,注重层层渲染,进行广泛联想,在回环往复中抒发人物的感情,这样就使得慢词的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周邦彦的词是对婉约词的总结,他再次让词回到与音乐的配合上,这对南宋婉约词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此外,还有王安石、王观、王雱、司马光、曾布、张耒等,北宋仁宗朝后期以来,慢词形式已经被词人普遍接受,而且,填写时越来越得心应手。杰出的作家,往往是慢词与小令并重。这一阶段的慢词,从题材到手法大都笼罩在柳永的影响之下,都以层层铺叙手法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趋雅”的发展走势。

其他网友回答

长调词指篇幅较长的词,按字数多寡来划分,是相对小令词、中调词而言的。慢曲则是按照曲子的音乐节奏来分的。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慢词与长调之间的关系是杂糅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慢词多为长调

这是词中的普遍现象。晚唐锺辐的《卜算子慢》,89字,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标明为“慢”的调名。李存勖的《歌头》,双调,136字,被称为“长调之祖”。吴熊和认为:“‘歌头’就是大曲的中序或排遍的第一支歌曲,所以称‘歌头’。”

二、有些令曲是长调

如柳永《采莲令》91字;《六幺令》94字。欧阳修的《凉州令》105字,《梁州令》106字,《洞仙歌令》84字和82字各一首。这些令词,如果就字数来说,都可归之于长调,但它们仍是令词而不是慢曲。可见令曲也有长调,长调也并非尽为慢曲。

三、无稳定的体式

如《万年欢》(慢)一调,五首词的字数、句数、句式各不相同,篇幅最长者百字以上,最短者不到50字。这样看来,长调可为慢词,也可以有令词,短调可为慢词,更多情况下为小令。

以《满江红》为例的宋代长调发展

《满江红》是宋代常用词调之一,两宋共传词551首,在宋词“四大长调”中更位列第三名,仅次于《水调歌头》、《念奴娇》而排在《沁园春》之前。在两宋传存下来的五百多首《满江红》词作中,以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一词最为著名。但两宋《满江红》的创作却并不局限于豪放这一种风格,甚至并不以豪放风格的作品居多,而是表现出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特征。

1、清新绵邈

当我们走进《满江红》的艺术世界进行审美体验的时候,仍然觉得借用元人所概括的“清新绵邈”一语,来概括两宋《满江红》歌词所体现的一种较为主体而普遍的艺术风格,还是较为客观和恰切的。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仙吕调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

《满江红》一调虽非出自柳永的创制,但柳永却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创作《满江红》的词人,而且也是北宋词坛创作《满江红》数量最多的词人之一,因此柳永对奠定《满江红》一调艺术风格的基本类型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首作于后期出仕之后的羁旅词便体现了与《满江红》一调的本色声情较为贴近的清新绵邈的艺术风格。兹引录全词如下: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此词所抒写的羁愁旅情已大大减淡了感伤的色彩,词人用笔着墨的重心在于对桐江风物人情的描写。上片描写暮雨初收、征帆夜落时分所见长川景色和岛屿风情,疏淡萧索之中不乏温馨明丽;下片描写白日行舟所见桐江美景和严陵滩风光,更是清丽如画,宛如一幅泼墨山水。全篇思清神爽,格调遒上,语言自然流畅,意境开阔悠远,结拍曲终奏雅,抒情亦含蓄不尽,堪称是两宋《满江红》清新绵邈风格的奠基之篇和典范之作。

清新绵邈风格在《满江红》创作初期就开始呈现,即使在南渡后词坛上已唱响慷慨激越的歌声之后,这种以清新含蓄为主质的词风也依然得到继承和流行,所占词作数量较多,是该调较本色的声情面貌和审美特征的鲜明体现。

2、慷慨悲壮

在两宋《满江红》的创作中,慷慨悲壮的歌声虽迟至南渡之际才在词坛上唱响,但其词史影响和审美意义的深远与巨大却是超越于清新绵邈之风的《满江红》的创作。

辛弃疾不仅以34首的作品数量将《满江红》的创作推向高潮,而且也以博大的胸襟和沉雄的笔力深化了《满江红》慷慨悲壮的风格美感。请看其“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一词: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此词大致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前后。这是一首交游应酬的词作,也是稼轩创作《满江红》较早期的作品。作为下级的词人虽不无对上级的称美与歌颂,但稼轩却能以抗战恢复的大业相激励,挥洒凌云之志,寄托爱国之情,写得大气磅礴,颇有豪迈奔放之风。

陈廷焯《云韶集》卷五评日:“幼安《满江红》、《水调歌头》诸阕,俱能独辟机杼,极沉着痛快之致。”

经过辛弃疾的继承与深化,慷慨激越、雄放悲壮之风一直贯穿于南宋中后期的词坛,在张孝祥、吴潜、方岳、黄机、戴复古、刘克庄、王清惠、文天祥等人的创作中都有较突出的表现,已俨然成为《满江红》一调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主体风格。

3、闲淡超逸

此类风格的词作主要集中在闲适、隐逸、咏物、节序、写景等题材类型,多表现与世无争、妙解山水、恬淡闲适、宁静致远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审美主体的情怀既达至超凡脱俗之境,歌词作品的风格也就自然趋向于闲淡超逸了。比起清新绵邈风格的清丽疏朗和细致幽婉,则更具冲淡淳朴之风、通脱超逸之致。

南北宋之交或南渡之际,以《满江红》表现闲淡超逸之风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当推世称“东莱先生”的南渡词人吕本中所写一词。词云:

东里先生,家何在、山阴溪曲。对一川平野,掩映数间茅屋。昨夜江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傍小桥、环合柳参天,摇新绿。疏篱畔,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也,世间万事何时足。问此春、新酿酒如何,今朝熟。

此词黄舁《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收录,题作“幽居”,盖作于南渡之后也。词中所写“东里先生”家居村野风物和恬淡闲适情怀,或为其南渡后或晚年时落职闲居生活的自我写照。正因为词人看穿了“古今得失”和“是非荣辱”,怀抱着“归去好”的信念和“万事足”的心态,平淡质朴的村野风物和家居生活才会在他的眼中笔下显现得那样清新可人,闲逸有致。

就《满江红》词调的音乐构成及其所具有的本色声情来看,它本来在创始之初就富含着阔大雄壮、豪迈奔放一面的旋律和声情,只是在转化为词调的创作初期,它清新绵邈一面的风格得到了柳永等人的优先开发,而慷慨悲壮一面的风格受到抑制罢了;当靖康之难引发南宋社会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巨变的时候,《满江红》则不仅唱出了慷慨激越、豪迈悲壮的最强音,也拓展出闲淡超逸等新风彩。

北宋慢词的演变轨迹

在北宋词史上,慢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典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柳永、秦观、周邦彦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分别体现了慢词从初创到走向典雅这一进程中的不同特征。

1、北宋词史上里程碑式的词人——柳永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里程碑式的词人,从文学史发展的意义而论,柳永当是慢词的开创者,他用自己的艺术天才征服了这种形式,并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为后人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经验。作为慢词的创造者,柳永几乎没有前人的创作经验可以继承,依靠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探索、总结,柳永创造了铺叙的手法—— — 直线型的平铺直叙,按自然的时空关系展开词情。这些经验典型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从内容上看抒写的是单纯的男女之情,从叙写中可以看出,词人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感发力量,把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毫无遮掩地喷发出来,使我们看到一对世俗小人物依依话别的动人场面,而不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深宅大院里的幽婉之情,因而此词情感真挚,袒露直率。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层层铺叙的描述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细节描写,并把写景、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在结构上,词中虽然有小小的顿挫,但整体上用的是“直线型结构”:一方面作者按时间的原始顺序展开词情,由近而远,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是空间上的自然转换,亦是由近及远,自然而然。

2、北宋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词人——秦观

词发展到了秦观生活的时代,慢词的创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秦观慢词的创作直接继承柳永的成就并拓而深之,其拓深的特征在其代表作《满庭芳》一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和《雨霖铃》题材相同,都是叙写离别之情,但是在内容的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锤炼上和柳词多有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不再是柳词中单一的离情,而是借离情的抒发寄托了朦胧迷离的人生况味。就表现手法来看,作者继承了柳词的铺叙手法,并以此展开词情。但作者不满足于柳永直线型的结构,而是运用回环往复型结构,仍以男女离别为叙事线索,以自己的感情流动来结构全词,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变化围绕叙事线索上下跳动,场景不断变换,并且离情中糅进无法明说的党争之苦,使离别之情淋漓抒发而又迷离凄楚,让人可怜、可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3、北宋词史上自成一家的词人——周邦彦

稍后于秦观的词人周邦彦,可以说是北宋词坛上的殿军,他博采众长,尤其承继秦观的慢词创作,自成一家,最终成为南宋格律派的鼻祖。周邦彦仍以艳词著称,而艺术上的精深钻研使其成为慢词创作的集大成者,这种集大成的特征同样体现在其代表作《兰陵王》的创作中: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周词的结构特点,词人在未别之时回忆离别的痛苦,离别之后又回忆相聚的欢乐,由实入虚,由虚入实,虚实不断转换,有时虚实之画面叠加在一起,我们可把这种结构叫做叠加回环往复型结构。这种结构比秦词更富有跳动感,意识流动的层次更多,作者感情抒发得也更饱满,富有立体感。

结语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知,慢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典雅化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的进展一方面是词体内部的演变规律所致,另一方面又与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诸多因素致使慢词在内容、表现手法,布局结构、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不断深化。南宋格律派词人在周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慢词引入玉堂华屋,变成了只供少数人欣赏的阳春白雪,至此,慢词也完成了它繁荣的历史使命而走向衰落。

其他网友回答

长调:莺啼序、戚氏、雨霖铃等。慢词:念奴娇、水调歌头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宋人的长调和慢词都有哪些?.jpg”/>

与宋人的长调和慢词都有哪些相关文章

知识推荐

悠然学习网——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一起学习更多文化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355@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1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yopop.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