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人进步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知识园地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校园读书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6-13 11:36责任编辑:邹小新关键词: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

古诗原文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译文翻译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解释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yǐng)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yún)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gū)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遥知。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这里用此典提醒友人应知家人盼其回归。

老莱(lái)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后,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孟浩然虽然渴望入仕,但已年近五十,再加上对官僚生活的不适应,江南的'暮春时节,孟浩然辞职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韦应物 闻雁

《闻雁》

作者: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翻译: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

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出自《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韦应物的诗

韦应物的诗

1、《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3、《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4、《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6、《七夕》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

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

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

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7、《答赵氏生伉》

暂与云林别,忽陪鸳鹭翔。

看山不得去,知尔独相望。

8、《答郑骑曹青橘绝句》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9、《答重阳》

省札陈往事,怆忆数年中。

一身朝北阙,家累守田农。

望山亦临水,暇日每来同。

性情一疏散,园林多清风。

忽复隔淮海,梦想在沣东。

病来经时节,起见秋塘空。

城郭连榛岭,鸟雀噪沟丛。

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

10、《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

梁王昔爱才,千古化不泯。

至今蓬池上,远集八方宾。

车马平明合,城郭满埃尘。

逢君一相许,岂要平生亲。

入仕三十载,如何独未伸。

英声久籍籍,台阁多故人。

置酒发清弹,相与乐佳辰。

孤亭得长望,白日下广津。

11、《道晏寺主院》

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

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

残花回往节,轻条荫夏初。

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

12、《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13、《登楼》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14、《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5、《调笑》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16、《独游西斋,寄崔主簿》

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

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17、《端居感怀》

沈沈积素抱,婉婉属之子。

永日独无言,忽惊振衣起。

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

稚子伤恩绝,盛时若流水。

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寂性常喻人,滞情今在己。

空房欲云暮,巢燕亦来止。

夏木遽成阴,绿苔谁复履。

18、《对残灯》

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

幽人将遽眠,解带翻成结。

19、《对春雪》

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

州贫人吏稀,雪满山城曙。

春塘看幽谷,栖禽愁未去。

开闱正乱流,宁辨花枝处。

20、《对雪赠徐秀才》

靡靡寒欲收,霭霭阴还结。

晨起望南端,千林散春雪。

妍光属瑶阶,乱绪陵新节。

无为掩扉卧,独守袁生辙。

杜牧 早雁

《早雁》

作者:杜牧

原文: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

1、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2、云外:一作云际。

3、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4、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5、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6、莫厌:一作好是。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7、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翻译: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

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

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

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

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赏析: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注释】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2、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3、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4、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6、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7、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8、临:抵达。

9、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10、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1、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2、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13、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14、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给对象写的小作文,这才是全网最好嗑的爱的小作文

Sayings:

我第一次 get 到 “纸短情长” ,是在《查令十字街 84 号》这本书里。

男女主角发生了一场从未谋面的爱情;

他们说“爱”的方式,是相互给对方寄信 20 年;

信里明明满是仰慕与爱意,但又从未将“喜欢你”说给对方听。

薄薄一本书一半以上都是信件,写满了细如流水的知音情。

透过信,我好像看到了相互仰慕的二人正眉目传情。

想来,爱都是有痕迹的。

哪怕不曾有机会当面说爱你,但是那份承载故人之情的一封信,一张照片,一张车票......

都可以带着我穿梭岁月,压缩空间,来到你身边。

当你再次翻阅这些“信物”时,总能在记忆里,和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再相逢。

大四毕业前备考出国,每天都泡图书馆。

不知哪天,书里就突然夹了这张小纸条,我没当回事。

有天晚上临近闭馆,大家都走了,抬头发现周围竟只剩下我,和前面一个一直努力看书的男孩。

摸到书包里有颗大白兔和巧克力,想着快考试了。

就把糖分给他,祝他好运。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一直以为那块巧克力是我们的开始。

没想到后来他忽然问我:

“还记得书里那张小纸条,是我写给你的。”

原来我们竟是双向暗恋,爱情开始得比巧克力更早一些。

就是那张纸条,和上飞机前他手写给我的几十页长信,陪我度过了孤独的异国生活。

并一直期待再相逢。

一直珍藏着小学时期花血本赢回来的画片,每年夏天回家都会拿出来看一看。

曾为了成为孩子王——最多画片持有者,一连好几天手拍肿都要赢回来。

那么小都曾有毅力,不轻言放弃。

我又怎么能输给小时候的自己?

每当丢失自己,我就去画片里找回勇气。

我有一本很特殊的纪念册,是我出生那天爸妈送我的。

扉页上有一只红色的小脚印,是出生时我踩的;

翻开第 1 页,是我爸妈写给我的出生寄语;

第 3 页,是我五岁第一次被幼儿园园长表扬;

第 12 页,是我人生第一个 12 年,收到的全家人的祝词;

......

就这样每一个我人生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被记录下只言片语。 一直到高中毕业那年,我 18 岁。

这本和我一起长大的「18 岁的纪念册」,一直在告诉我:

我是被爱着长大的。

去年 3 月 30 日,意大利封国的第 20 天。

当时欧洲物资极其匮乏,家附近的药店都买不到一个口罩,都需要四处托关系才能买到。

中国大使馆发放的健康包,从申领到拿到,仅用了 2 天。

它被一张“社会经纬”的报纸包裹着,中文报纸给我一种熟悉感和安心感。

拆开之后,里面是一盒莲花清瘟胶囊,20 个医用外科口罩。

还有一张纸条,上面用毛笔字手写着两句唐诗:

“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

我对爸爸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脾气大,生气就喜欢骂人”。

也一直以为爸妈不相爱。

后来收拾家里的东西,发现他一本日记。

他把和妈妈在团结湖相亲时的初遇,写成了诗。

“团结湖离此不近,心急如火”。

那首诗,叫《初识》:

月老坛里现,申时有佳缘。

初交似知己,衷肠倾心愿。

没想到老直男当初可真浪漫。

俗话说,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

今年这届学生毕业很仓促,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上网课。

见面时恍如隔世,我希望能给我的这些孩子们一些 “毕业的仪式感” ——

我让他们把想要的毕业礼物写在纸上,我想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他们的愿望五花八门的,有个女孩竟然说想要个对象——

我自是送不了对象。

记得她喜欢音乐,我送给她一个手摇的音乐盒,精心挑了两首歌。

有一个男孩想要我的手办,花了 10 天,我找人设计出来了——

有学生想要口红,于是我给全班女生每人都准备了一只口红,希望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这叠心愿纸,就是我和这届学生最深的羁绊了。

希望以后的他们再看到礼物时,会想起一起走过的青春的样子。

6 月 29 日下午,我把礼物挨个发给他们。

那晚上是我的最后一节晚自习。

他们关了灯,给我唱了一首《再见》。

这是一张快递单,被寄来的是一只熊本熊。

那时的他还在部队,向我表白时,偷偷买了这只熊,然后在快递单备注写了这句话,寄给我。

“我把自己压缩了寄给你。”

对一个人的感觉很难说得清楚,但看到那句话时,我知道心已经被他俘获了。

96 岁的奶奶,神志与意识逐渐模糊不清。 但我发现她会从书里抽出一张小照片,仔细地看。 那是她和已故爷爷的合照。 发现了我,奶奶悄悄把照片倒扣在桌子上。 清醒的这一刻,她不愿被打扰。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在偏远山区支教。

有段时间我换工作,每天压力大到崩溃。

那时就觉得自己是个 996 社畜,和她的工作相比,缺乏价值感。

再见面时,她带来了一份礼物,里边装着 26 封信。是她支教学校的孩子们写给我的:

“亲爱的靓仔哥哥,你去过海边嘛?你家是什么颜色的?”

“我不知道你的生日,所以我给你(过)的下一个生日。”

“它是我。”

她说,

“希望孩子们的信能陪伴你一段时间,

让你可以每天都能看到、感受到纯粹的美好。

不要失去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可可爱爱的信件,陪我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刻。

我刚出来实习时,住在老旧的宿舍里。

孤零零一人,总是害怕。

有次打电话给外婆时,不经意提到这事儿。

那年春节回老家,外婆塞给我一个红包袋——

里面不是钱,鼓鼓囊囊装着她特意去求的护身符。

不曾想清明时她摔了一跤意外去世了,这个护身符成了她留给我最后的信物。

它已然破旧,但我生怕再有一点损伤。因为我每次看到它,都好像外婆守在家里的院子里,眼巴巴等我去看她,笑着和我说再见。今年春节,我可能不能回家过年了。

但我看着这个护身符,就好像看到我的小老太太,正很努力地守护我。

【 写在最后 】

读者 @潇潇 说,在她患抑郁症的那段时间,她男朋友每天都会塞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永远会陪在你的身边。

直到她最终痊愈,总共收到了 467 张。

俗话说,纸短情长。

话不在多,所有的浓情全都融入在这短短的几行字、几张照片里。

那些见之如面的“信物”,藏着我们很浓的情感。

你关于爱的每句表白,都是有痕迹的。

当你穿过时间,再次打开它们时,你会发现:

在时光的长河里,有些爱如老酒,历久弥新。

是这些日常陪伴着你的“信物”,让你的欢喜和悲伤都有了具体的形状。

也是因为它,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与记忆中的那份感动重逢。

知识推荐

悠然学习网——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一起学习更多文化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355@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1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yopop.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