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给帝王将相评谥号的习惯,据说起初谥都是美谥,后来渐渐有了恶谥,原因大抵是人类逐渐认识到人性之恶,以及对一切君主的疑虑罢了。
“襄”这个字呢,意思是帮助,漂亮词语有共襄义举、共襄盛业。它还可以作为谥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很明显这是个美谥。战国时期就有一位带襄的英雄,人称赵襄子,名无恤。
记得小时候中学历史书上写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时,特地将赵襄子把仇人智伯的头拿来当酒杯这个故事拎出来作为反面教材讲。长大后读历史才发现,原来历史教材编写者有够混账的,明明是英雄,却被写成狗熊。请看我骂他们的证据。语出《淮南子》: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于阏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异日,知伯(即智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
瞧见没,列位?对比《淮南子》这部国学名著,历史教材编写者有够混的吧?不实事求是,不讲求有头有尾,写历史只写结果——赵襄子拿死人头当酒杯,却不交代原因——死人头曾经是多么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成天欺人如美帝,关键是这死人头曾当众“批襄子之首”,即无缘无故地往赵襄子头上用力打了一掌。你欺负到我头上,好了,我也就欺负到你头上,所以才发生上述胆小鬼不忍直视之事。但著史者如此编写历史——气人!
*主席有句名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被欺压者奋起反抗,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值得点赞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