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年是哪一年?公元多少年
丁未年为公历(儒略历)公元前1204年,干支纪年为己未羊年。在中国传统纪年中为农历(夏历)的羊年。
丁未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民间有在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寓意福气、吉祥等,其形式多种多样:或剪刻成桃人、桃符;或将文字画于其上;也有用红纸写于黄表纸上然后贴于门侧及窗框内。
丁未年是十二生肖中的马年,是属马的年份之一。
丁未年的来历
《春秋》隐公四年记载:"秋七月乙亥朔,日有食之"。意思是秋季七月份的一天晚上出现了日全食现象。《史记》中也记载了这次"日月合璧"(即"天狗吃月亮")的天文现象。《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以载万物也",这里所说的就是这次天文事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天地相合而不再分离了。
到了东汉时期,《后汉书·五行志》中又记载说:"岁星不见於东井宿者三十九年矣!盖自兹以往二千一百六十四年之中未尝见焉"。这也就是说从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到三国时期的蜀汉延熙十二年之间的242年间再没出现一次日月并食的现象了。(以上两段内容引自网络)。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日月合璧"这一天文景观的出现至少应在战国时代中期以后至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这段时间之内。(以上内容引述网络)。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日月合壁"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它应该发生在我国历史上处于西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段历史时期内。(注:此条资料来源于网络)。
丁末年和丙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