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人进步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知识园地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校园读书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舞弊风险是指什么?

发布时间:2023-06-13 11:48责任编辑:夏花花关键词:
  风险导向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概率。社会公众也期望着,企业应当建立高层管理理念和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以防止舞弊的发生。然而,大量著名的财务舞弊案例表明,舞弊的发生并非由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而是由于管理层藐视或逾越致使内部控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存在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驱动。企业管理层舞弊造假时,会利用其掌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权与操作权,刻意掩盖其舞弊造假的迹象。此时,从表面上看,其内部控制依然存在并运行良好,但实际上内部控制所要求的相互制约不仅早已不复存在,而且有可能掩盖了舞弊造假的迹象。
  因此,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管理层舞弊行为。正是基于管理层舞弊的盛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运而生,其审计思维就是要跳出单据、账本、报表的束缚,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根据所得出的量化风险水平指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进而开展实质性审查。
   对于管理舞弊,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因为账项基础审计完全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而“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如果虚增收入的同时没有虚增资产,则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也会失灵。
  仅仅依赖实质性测试,一方面不能查出余额真实的造假,另一方面由于余额测试的不谨慎或难以执行,一旦余额测试不能直接进行,只能改为替代性测试程序,而所谓的替代性测试程序也就是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这样“一条龙造假”是查不出来的。 在“一条龙”造假下,制度基础审计也会部分失灵。
  制度基础审计比账项基础审计多了了解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两道程序。而实际上,“一条龙”造假往往是管理当局策划并执行的,可以轻易绕过内控。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是有效的,但对管理舞弊往往无效。

知识推荐

悠然学习网——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一起学习更多文化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355@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1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yopop.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