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人进步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知识园地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校园读书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满人有多少?-有千多万吧?怎么没见多少人自称满人了?

发布时间:2023-06-13 11:01责任编辑:夏花花关键词:
  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通古斯: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语族。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17世纪40年代,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清朝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
  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
  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不难看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是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
  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清"。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求清入关镇压,清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
  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听 着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着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
  妇女则多喜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经过不断改进,旗袍的样式逐渐成为直领、窄袖、右大开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后既能体现身姿,又可显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此外,还有八旗兵训练中的跳马和跳骆驼。跳马就是在马飞跑时,骑手纵身跳到马背上;跳骆驼有所不同,骑手要从奔跑的骆驼后面纵身而上。
  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
  “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帝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水利专家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陶瓷专家唐英在清代创立了"唐窑",其工艺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复旦大学教授满族人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 满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是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后的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
  入关之前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入关之后,吸收汉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我们熟悉的有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女性513。45万人;性别比为108。05。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满族人口增加了83。55万人,增长率为8。48%,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
  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与10年前相比,满族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7。15个百分点。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101。84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9。
  5%。另外,满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   从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看,少年儿童人口(0-14岁)比重为 23。99%,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为70。38%,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5。64%,与1990年相比,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6。
  7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分别增加了5。26和1。53个百分点。1990年和2000年满族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15岁及以上人口有812。00万人,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44。95万人,文盲人口比率为5。
  54%,其中男性成人文盲率为3。47%,女性成人文盲率为7。76%。与199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32。82万人,文盲率下降了5。87%。   6岁及以上人口994。05万人,其中,受过小学以上(含小学)教育的占94。85%,受过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的占57。
  36%,受过高中及中专以上教育的占16。91%,受过大专、大学教育的占4。80%。平均受教育年数8。11年,比10年前增加1。01年。   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劳动力为611。75万人,其中从业为580。82万人,失业30。93万人(按'五普'长表推算),劳动参与率为75。
  45%,在业率为71。63%,失业率为5。06%。从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65。9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2。92%,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1。10%。   从职业看,2000年从事脑力劳动工作的占全部从业人口的比率为12。19%,从事城市体力劳动的比率为21。
  94%,从事农村体力劳动的比率为65。86%。具体地说,担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从业人口的比率为2。12%,担任技术工作的占6。84%,办事员占3。24%,商业、服务员的比率为8。63%,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作的比率占13。
  28%,从事农林牧渔工作的占65。86%,而从事其他工作的比率占0。04%。   在满族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已婚比例为79。08%,初婚比例为71。20%,再婚的人数占2。35%,离婚比率为1。17%,丧偶比例为4。36%。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国满族出生人口为94440人(按长表推算),总和生育率为1。
  09。出生性别比为109。54,其中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03。56,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24。84,三孩出生性别比为171。93。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国满族死亡人口为49087人,其中:男性29711人,女性19376人。
  粗死亡率为4。61‰,其中男性为5。37‰,女性为3。79‰,婴儿死亡率为10。98‰,预期寿命为74。77岁。 。

知识推荐

悠然学习网——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一起学习更多文化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355@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1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yopop.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