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夫·斯佩号装甲舰
"格拉夫·斯佩"号建成时的正常排水量为12 294t、满载排水量达到16 460t;全长187.98m、舰宽21.71m、吃水5.79m;舷装甲38mm~102mm,甲板装甲19mm~57mm,炮塔装甲127mm~139mm。
基本介绍
中文名:格拉夫·斯佩号装甲舰正常排水量:12 294t隶属:德国满载排水量:16 460t舰长:兰斯洛德(该舰沉没时) ?
设计建造
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其海军受到《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按照契约规定,德国被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军舰。德国海军针对条约限制,结合巡洋作战的需求,于1929年动工建造德意志级装甲舰,德国人称之为装甲舰(Panzerschiff)。由于主炮口径超出当时《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巡洋舰的定义,其他国家海军称其为袖珍战列舰(Pocket Battleship)。德意志级广泛使用焊接技术,可节省舰体重量,动力选用柴油机,油耗远低于蒸汽轮机,续航力明显高于英、美海军同期的重巡洋舰。德意志级突出的优势是其6门280毫米主炮,安装3联装主炮塔,在儘可能小尺度上集中最大的火力。德意志级受到排水量限制与追求重火力的情况下,装甲防护基本与当时的重巡洋舰相当,装甲总重量只占标準排水量20%左右。三号舰根据前两艘舰的经验修改设计,增强防御装甲,加强防空火力。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巡洋舰主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德意志级的作战目的非常明确:火力比当时只有轻装甲防护的重巡洋舰强,而28节的航速比当时的战列舰快,使其能避免与之交火,符合德国海军远洋破交作战的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由于不再受条约限制,遂将其重新划分为巡洋舰。同型舰三艘:德意志号(Deutschland)、舍尔海军上将号(Admiral Scheer)、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Admiral Graf Spee)。
战列舰
德国格拉夫·斯佩号袖珍战列舰(1934-1939)“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是德国海军最为活跃海上袭击舰,转战于印度洋和大西洋,击沉多艘商船并屡次逃过英、法海军舰队的追击。当最后在1939年12月13日被3艘英国巡洋舰在拉普拉塔河口截住,经过激战后该舰驶入了中立国乌拉圭的蒙特维迪亚港,随后在强大的军事和外交压力下于15日被迫自沉。在这次战斗中,由于“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只有两座主炮炮塔,因而不能将炮火分散到多个目标,这是在海战中失利的原因。格拉芙斯佩号沉没的经过,以及舰上官兵的奇特命运:当时,格拉芙斯佩号战列舰被英国多艘战舰追击而躲入了乌拉圭的蒙特维迪亚港。乌拉圭表面上是中立国,但实际上乌国内经济主要受英国掌控,因此,英国政府向乌拉圭施加外交压力,要求其立刻对格拉芙斯佩号下逐客令,乌拉圭政府最终给了格拉芙斯佩号2天的逗留时间。此时英国战舰也在港外集结,只等格拉芙斯佩号出港。舰长兰斯洛德经过一番斟酌,意识到自己的战舰此时根本就不可能再开回德国。于是他开始考虑全舰官兵的去向问题。为了让全舰官兵顺利离开乌拉圭以及避免自己的战舰落入英国人手中,他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方法:12月15日,兰斯洛德命令除40名骨干船员以外的全体船员均留在岸上,自己带领这40名船员登上格拉芙斯佩号开始了最后的自沉之旅。格拉芙斯佩号最终自沉在了附近的海底。此时在岸上的船员想方设法搞到了一艘拖船,舰长兰斯洛德与那40名船员回到岸上之后与其余船员一起乘坐这艘拖船离开了乌拉圭,来到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而英国军方由于注意力集中在格拉芙斯佩号的沉没点附近,因此,他们没有料到格拉芙斯佩号的全体船员会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顺利的离开了乌拉圭。来到阿根廷之后,舰长兰斯洛德原本希望能够为全舰官兵申请到“遇难海船船员”的资格,但阿根廷政府则将他们视为俘虏,全部扣留,仅仅给了他们能够与自己的家属一起生活的资格。期间,由于他们的元首希特勒指责舰长兰斯洛德是个懦夫,因此在阿根廷逗留期间,这位舰长最终自杀了。其余官兵与他们那些追随而来的家属们在阿根廷一直生活到战争结束,阿根廷政府才允许他们返回德国。
同级舰
吕佐夫号,以普鲁士鲁德维格·阿道夫·维尔海姆·冯·吕佐夫中将命名。舍尔海军上将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名将莱因哈德·舍尔上将命名。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名将马克西米利安·冯·斯佩上将命名。